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自主学习≠独自学习,让孩子“放牛吃草”绝对是下策

时间:2018-04-22    

妈妈要不要当书童? 到底要不要介入孩子的读书?要介入多少?要介入到几岁? 有位妈妈很潇洒地跟我说,她认为孩子一进入小学,学习就应该是他自己的事,为了让孩子学习自我负责,她决定不介入孩子的学习;为了让孩子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同时让老师能掌握到孩子最

  妈妈要不要当书童?

  到底要不要介入孩子的读书?要介入多少?要介入到几岁?

  有位妈妈很潇洒地跟我说,她认为孩子一进入小学,学习就应该是他自己的事,为了让孩子学习自我负责,她决定不介入孩子的学习;为了让孩子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同时让老师能掌握到孩子最真实的学习状态,她也不打算检查作业。

  完全交由孩子对自己的学习与课业负责,孩子就真能自我负责吗?这样的作法真的能让孩子进步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一位全球知名的老师怎么想?

  自主学习≠独自学习,放牛吃草是下策

  强调创新教学、塑造自由学风的克拉克学园创办人,也是《优秀是教出来》一书的作者隆・克拉克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许多科目都不及格的乔几乎都不写功课,是个学习落后的学生,于是老师与他的父母沟通,希望他们能确定乔每天都有念书,帮助他使用学习指南、复习笔记,并且制作生字卡。关于乔的学习,亲师必须一起努力。

  但几个月过去,乔的成绩依然落后,因为以上的事情,乔的父母一样也没贯彻,却直率地回答克拉克老师:“我们并不担心,因为我们知道他一定没有问题的,我们把这件事情交到上帝的手里,我们会祷告。”

  乔的父母始终相信孩子自己会得到教训,自己会想办法,自己终究会有所突破,甚至认为上帝会给予祝福。然而事实不然,光靠乔自己的力量,不但没有丝毫进步,而愈来愈落后。

  所有的老师都希望教会每一个孩子,但光靠老师一个人的苦口婆心绝难达成任务,认真的老师还需要愿意一起合作帮忙的父母,才能将学习落后的孩子拉拔上来。

  这个曾荣获全美最佳教师的老师下了结论:“若想孩子成功,父母就得做好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他希望父母也能投入,因为唯有父母一起进入孩子的学习状况中,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也唯有父母愿意伸出援手,孩子的问题才可能被贴近的处理,有机会进步。

  克拉克不否认有些孩子完全不需要家长的关注,但仍能保持亮眼的成绩;只是对多数孩子而言,若是父母常常在状况之外、放牛吃草,孩子成功的机率就微乎其微。

  “最棒的家长都明白,为了孩子着想,势必得有所牺牲。这些家长知道,没有任何电视节目,会比花一小时陪孩子念书、检查作业,或陪陪孩子玩大富翁重要。”他说,“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的重要性无人能及!”

  而他也证实,只要家长愿意采纳学校老师的建议,通常孩子无论在课业或人际关系上,都会呈现大幅进步。

  采访两百多位优秀青年家庭教育所汇集成的《一流的教养》,书中也明确地做出结论:“自由放任孩子念书的教育方针并非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效。”该书所做的问卷中,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比起强迫孩子念书,让孩子自己作主会比较好,但『普通孩子的父母』万万不可囫囵吞枣接受这样的说法。”

  作者金武贵回想自身的成长经验也感叹道:“我的个性放浪不羁,让我自己作主,是绝对不会念书的。”他说当时他完全不了解“为什么必须念书”、“为什么应该要念书比较好”。

  可见得,关于孩子的学习,“放牛吃草”的方式对多数孩子而言,绝对是一个下策。

  你误以为自己是学习的主角吗?

  成长中的孩子缺乏分析未来的能力,没有远见,这完全合乎常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曾利用核磁共振扫描了一千八百名青少年的大脑,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前额叶皮质区”竟然还没有长全,而这个内存块专门负责分析事理、组织想法、并权衡行动,被称作“大脑的CEO”。

  这项结果可以充分解释为什么许多青少年根本没有预见行为后果的能力,因此他们当然不会思索“今天的好成绩”对未来会有什么帮助,眼里只会看见读书的无聊与压力,于是想办法偷懒,逃避责任。然而等他们长大,能想通事理时,已经错过了很多机会,为时已晚。

  因此,在孩子混沌的成长期,父母当然有责任补强孩子大脑未完全的功能,需要在一旁耐心的引导、分析事理、教导、监督,责无旁贷。

  东方父母深谙此理,但是,却又出现了一批热切过头的父母。像是虎妈蔡美儿就明白告诉大家:中国家长每天花在陪子女做功课的时间是西方家长的十倍,因为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得A-就是坏成绩;此外,孩子的数学程度也起码必须超前同学两年。

  事实上,不少亚洲家长都像虎妈一样,一旦投入孩子的学习,往往发疯般地走火入魔,落入军备竞赛模式,他们总揽孩子所有学习的大小细节,承担孩子所有的成败得失。有些父母在要求孩子勤加练习时,开头都是跟孩子这么说的:“帮『我』做一件事…”、“『我』要你……”俨然把学习的主角易主—是“他”自己,而非他的子女。

  完全无视孩子为学习的主角、拥有独立人格的介入模式会造成什么结果?《爬上常春藤:培养名校生的十七个秘诀》一书写了一个令人难过的案例。

  移民美国的韩裔宋先生和宋太太,为女儿珊蒂订定了非常紧凑的生活表,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六点至七点由爸爸陪伴做进阶数学练习。一放学,宋先生就接女儿到自己的店里做功课,晚上则要花费数小时继续指导女儿做数科习题。

  他们严格执行每日的行程表,丝毫不准珊蒂懈怠。曾经有一次为珊蒂举行生日派对,两个小时一到,宋先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一大群孩子通通赶回家,原因是珊蒂接下来必须完成排定的数学作业。

  在宋先生的用心栽培下,珊蒂也不负期望进入常春藤名校就读。但这个故事并没有完美的结局。

  从来没享受过自由、很少尽情玩乐的珊蒂,少了父亲的盯哨,便像是脱缰的野马,开始到处参加派对、尽情享乐,和各种朋友厮混,甚至吸毒,最后因为成绩太差而被取消奖学金。恶性循环之下,她对学习愈来愈没兴趣,也失去信心,最严重的是,她和父亲的关系变得极度恶劣,最后形同陌路。

  这个真实案例反映出父母在陪伴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盲区: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角,而非孩子自己;只在意最后的学习成果,而忘记孩子是否拥有自主的学习动机与乐趣。

  至于蔡美儿的“虎妈教育法”,用在乖巧的第一个女儿完全奏效,大女儿的表现杰出、亮眼、闪耀;但用在刚烈的第二个女儿身上,却完全失控走样,母女天天吵到天翻地覆,最后虎妈也只得妥协,让二女儿按照自己的步调做事,决定自己的事情。

  而我自己对三个孩子呢?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我投入的方式当然必须不同,陪伴的程度不同,介入的深度更不同,但最重要的关键是:我绝对不横刀夺“爱”。这个“爱”,是他们自己对学习的热爱。

  我必须谨记在心:孩子永远是学习的主角。学习性能好,应该是他们自己感到高兴;学习性能差,他们的忧心当然必须多过于我;如果反过来,我的责任大过孩子,得失心也强过孩子,那关于我的投入就必定大有问题。

  亲子教育

  www.weiben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