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
华南心理教育服务领航品牌
专业 · 权威 · 创新

过多的关心,也关住孩子自由的心

时间:2017-09-19    

我不喜欢学生一天到晚抱怨自己的父母,我希望他们能去感受父母的用心,对父母怀抱感恩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生的抱怨,不是没有道理。 不只一位学生告诉我,他们的父母整天紧迫盯人,假日与朋友出去,总要问去哪里?做什么?几点出发?几点回来?跟谁去?有

  

  我不喜欢学生一天到晚抱怨自己的父母,我希望他们能去感受父母的用心,对父母怀抱感恩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生的抱怨,不是没有道理。

  不只一位学生告诉我,他们的父母整天紧迫盯人,假日与朋友出去,总要问去哪里?做什么?几点出发?几点回来?跟谁去?有几个人?

  像是侦讯匪谍一般,基本的盘问完了,接着是一个又一个的身家调查:甲同学家里住哪里,父母在做什么?乙同学在班上都第几名,成绩赢你还输你?丙同学是什么社团,课后有没有在补习?

  跟他们一一地清楚交代完毕,下一次出门前又要重新问一次。若嫌老是重讲很麻烦,打马虎眼随便应付个几句,他们还会打电话到同学家里去骚扰。

  「我没有恶意,只是担心他交到坏朋友嘛!难道这样错了吗?」当我要家长少问一点,多信任孩子一些时,常得到这样的响应。

  「我知道你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但你是否发现,当你不断这么做的同时,正把孩子从你身旁推得更远了?」我希望家长能有所觉察。

  孩子讨厌父母管太多,管得越多,越要争取去呼吸那自由的空气。爸妈越要问,孩子越是随便敷衍;爸妈要求交代行踪,孩子出门后就故意不接手机,搞个行踪不明;孩子知道爸妈会打电话给同学,就先跟几位好麻吉套好招。

  眼见越来越管不住孩子了,做父母的只好使出篮球场上的大绝—全场紧迫盯人。放学后我亲自来接你,去哪里我都跟着你,没我陪着你休想走出家里大门半步,让你没有缝细可以钻出我的视线外!

  于是,孩子回家后干脆把自己关在居室里,企图在这小小的空间中做自己的主人;所幸拜科技所赐,还可以用网络或手机和朋友们联络,不至于闷到发慌。没想到,老爸老妈也不是省油的灯—断你网络、停你手机,看你还能怎么样?

  亲子之间终日上演谍对谍的戏码,不累吗?

  —

  在与家长的会谈中,我好不容易让他们看见这种与孩子之间无止境的心理游戏;让他们清楚知道,当他们越想掌控孩子的一切时,孩子越是想逃得远远的。当孩子一天一天长大时,父母根本不是孩子的对手。

  一位母亲告诉我:「老师,我终于明白我所做的一切努力,自以为是对孩子好,却都带来反效果,累死自己不打紧,孩子的心也越飘越远了!」真是可喜可贺!这位母亲终于懂得该适时放手了。

  「但是,」这位母亲接着说:「从小到大都是我一手帮他安排一切,突然要我放手,我还真的做不到!」

  这句话震惊了我!为什么做不到?明知道行不通,改变有这么困难吗?

  每位负责任的父母身上,都背负着一个名为「父亲」或「母亲」包袱。这包袱是一种身为家长的身份认同,随着这个身份认同而来的,是一系列对自己身为一位家长的信念,包括如何做才是一位称职父母的规范、标准、价值观或自我期许。这些信念让他们成为「够格」的父母,促使着他们为孩子奋力付出,也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养,让孩子衣食无虞地长大成人。

  这些信念,往往是一道道的教条,告诉着家长,为人父母就应该如何如何;然而,也往往是这些僵固、缺乏弹性的教条,让家长的某教养行为难以变通。

  明明知道孩子长大了,该适时放手了,但长久以来坚守的教条却告诉他们:「父母就该关注孩子的大小一切,否则就不是一位称职的父母」。所以,一想到要放手,随之而来的是违背这些教条而产生的内疚、自责,甚至罪恶感。

  罪恶感是一种恐怖的情绪,威力惊人。罪恶感来自于深深的自我责怪,会让人一再地去做出那些让自己感到很痛苦的事情,停不下来,像是患了强迫症一般。

  许多长期受虐的孩子始终不愿意向外求助,逃离如人间炼狱般的原生家庭,让自己终止被虐待的处境;因为,对外求助意味着揭发父母的恶形恶状。「父母即使对我不好,好歹也从小供我吃住到大」。想到这里,莫名的罪恶感由心底升起,使得他们甘愿隐忍,继续让自己处在恐惧、担心与痛苦之中。

  为人父母也一样,如果没有卸下那长久背在身上,却已逐渐不再适用的教条与准则时,永远无法终止自己一再做出那些让自己累惨了,但却难以被孩子接受的行为。

  究竟是关心,还是想掌控一切?如果是关心,是否也关住了谁的心?关住了孩子的心,也让自己住进心牢里。放手,让孩子学习长大,也好让自己被关住的心重奔自由。

  有人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就好像开始坐牢一般,直到孩子成年后,才能从牢里出来,呼吸那自由的空气;因为青春期孩子那反复无常、难以预测的情绪与行为,真教为人父母的煎熬呀!然而,有许多父母,却是坐一辈子的牢,永远出不来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总是无法放手,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孩子过度掌控的事实。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掌控孩子的一切,究竟是为孩子好,还是要让自己好过一点?

  亲爱的家长,放弃掌控,饶过自己,也还彼此自由吧!